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新闻

广东海洋大学"智御四海”团队三年磨剑引领水下机器人技术革命

发布时间:2025-07-10 09:33:03

在波涛汹涌的南海之滨,一支平均年龄仅22岁的年轻团队正悄然改写中国深海装备的竞争格局。广东海洋大学“智御四海”团队历经三年攻坚,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具备动态围捕能力的仿鱼形AUV集群系统,将单艇监测范围从传统0.8海里拓展至32海里,水下转弯半径压缩至5米,关键技术获7项国家发明专利,填补了我国深远海智能防御体系的技术空白。

破局:三大技术颠覆行业痛点

面对传统水下机器人“监测范围窄、机动性差、攻防薄弱”的三大难题,团队从海洋生物中寻找灵感:

仿生设计:颠覆传统鱼雷造型,仿鱼流线体降低压差阻力20%,73dB超静音航行规避声呐追踪;

智能集群:基于深度强化学习与分布式协同计算技术,实现多艇协同作业,高障碍密度场景避障率达93.2%;

动态围捕:融合模型预测控制(MPC)与人工势场算法,对移动目标围捕成功率高达82%。

“这相当于让水下机器人拥有了‘鱼群智慧’。”团队负责人蔡荣捷解释道,“集群可像狼群般围捕目标,又能如沙丁鱼群灵活闪避障碍。”

实战:从实验室走向深蓝战场

2024年7月,湛江东海岛的78次海试中,集群AUV在暗流复杂的海况下完成关键验证:

与军工企业“深之蓝”合作测试,3台设备同步避障响应时间<1秒,人力成本降低70%;

在泉州东石港务实战部署中,水下测绘精度达0.1米,年节省维护费5.7万元;

2025年3月,项目正式落地,获198万元企业订单,预计8月成立产业化公司。

跨国共振:中俄共织水下防御网

技术突破引发国际关注。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专家团专程赴粤交流,两国青年学者就极地探测、冰下通信展开深度合作。“这款自主水下机器人集成的先进技术,值得业内人士的关注和学习。”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尤西梅茨教授评价道。团队更携手360集团首创“数字安全中国方案”,将加密功耗控制在3.2%,筑牢水下通信安全屏障。

向海图强:小团队承载大国重器

这支由船舶工程、电子信息等多学科组成的团队,背后有中俄双院士指导,已发表论文5篇,发明专利8项,斩获55项竞赛奖项。其社会价值同样瞩目:

直接带动16个高新技术岗位,间接促进800人就业;

守护473万平米海域安全,助力国家“漏洞科技”战略;

三步走规划剑指全球:2027年覆盖华南,2031年抢占国际市场份额。

“海洋是未来战场,更是资源宝库。”团队导师刘畅教授指出,“这群年轻人用自主创新证明:中国深海装备正从‘跟跑’转向‘领跑’!”随着AUV即将交付,这场始于校园的科创突围,正在深蓝疆域刻下中国智造的新坐标。

评论

用户名:   匿名发表  
密码:  
验证码:
最新评论0